Saturday, May 05, 2007

《余震》观感

昨天拉着celery去了趟首都博物馆,本来是冲着Willy Ronis的摄影展去的,买票的时候发现《余震》原来也是在这里展出,索性买了张通票一起看了,hehe。

先说《余震》。总体感觉是现代有余,抽象不足。怎么说呢,需要附加解释的作品太多了。以Marc Quinn的Innoscience为例,如果你不知道这是以他的小儿子为模特,以一种牛奶替代品和蜡为原料,而他的小儿子则是个牛奶过敏者的话,根本无法把握作者的意图,而弄清楚这背后的种种缘故之后,作品本身反而变得有点多余了。捡我印象比较深的几个随便扯几句,不要见笑,嗯。

Innoscience


Gillian Wearing的两个作品我都很喜欢。Sixty Minute Silence在看简介的时候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伙着制服的警察做拍集体照状,对着镜头一坐60分钟,从一开始的正襟危坐到最后集体崩溃。不过实际参观的时候我扫了一眼就走了,因为没坐的地方,我穿的裙子,不方便坐地上看,站60分钟就算了吧,ft。另外一方面,我比较畏惧自己成为艺术品本身的一部分,而这个作品,我认为它实际上是把观者包括在其中的。片中的警察们面对镜头渐渐不耐烦,而观者面对幕布是否也是渐渐不耐烦,从而由一开始的聚精会神到后来起身离开呢?所以我选择就根本不要看了,但这个作品我仍旧很喜欢,因为它可以说是震慑了我。Wearing的另一个作品是Signs that say what you want them to say and not signs that say what someone else wants you to say中的两张照片。个人偏爱写着everything is connected in life的那张,因为我有一哥们特别喜欢跟我说there is no coincidence in the world,hehe。

Sixty Minute Silence


Signs that say what you want them to say and not signs that say what someone else wants you to say


Tracey Emin的几个作品都是跟她自己的生活有联系的,可以说她力图展示的正是她自己的生活。据说这姐姐的生活是有一点混乱的,曾经有一个作品是在某段时间跟她在一个帐篷里睡过的男人的名字,汗... 不过这次展出的作品显然都不是这种的。My Bed本来是这种的,但是这次展出的是收拾过的整洁版,ft,这个就没意思多了。There’s a lot of Money in Chairs和Monument Valley是一种对于过去的回顾,我比较喜欢后者,因为它借助一把祖母的椅子超脱出了仅仅对于个人的往事的回顾这个范畴。

There’s a lot of Money in Chairs


Douglas Gordon似乎是这次展览中比较受欢迎的一个。我在网上搜到的评论大多都提到了他的croque mort,就是那个红房间。但是这个作品我非常非常不喜欢,感觉压抑且恶心,不是说它不好,就是我不喜欢而已。10m/s我也不喜欢,看了一点介绍,这个作品的含义相当丰富,我现在还没想透,不过他选择的题材本身太冷酷了,不喜欢。

Croque Mort


10m/s


Sarah Lucas的作品非常幽默。Self-Portrait Portfolio是一组自拍肖像,艺术家本人是女性,但是在这组肖像中偏偏都摆出了非常男性化的姿势,比如叼着烟,大岔着腿坐等等。

Self-Portrait Portfolio


Sam Taylor-Wood这次展出的3件作品中有两件是表现生命的,还有一件Five Revolutionary Seconds VI大概是关于人类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孤独之类的,我没仔细听配音。A little death是快放的一只动物尸体腐烂的过程,我看了第一眼没看明白是什么生物,但立刻知道这是什么,于是立刻就不看了,我对这类东西的抵抗力相当低,ft。后来和celery同学一起又看了一会,这次看到的是开头部分,我们觉得是只兔子,看网上有人说是绵羊,不过是什么动物并不重要啦。说实话,我觉得这个和Corque mort一样,太冷了。Ascension,这个的意象在我看来挺明白的,地上躺的人是死去的身体,正在舞蹈的人是灵魂,而他头顶的白鸽是希望,或者说是一个目标,灵魂所希望追随的东西。那么舞蹈所表现的就是挣扎,可以看成是生死之间的挣扎,也可以看成是死亡之后灵魂试图脱离肉体的挣扎。

Five Revolutionary Seconds VI


Mark Wallinger展出的是两个短片,Royal Ascot和Threshold to the Kingdom。Royal Ascot据说是讽刺皇室的,没仔细看。Threshold to the Kingdom是慢放的国际机场到达口的情景,配乐是弥赛亚。据说艺术家本人说过这里Kingdom是双关语,既指大英帝国,也指天国。我自己的理解:为什么用飞机场的国际到达呢?机场意味着是从天上来,国际意味着从别的国家来。如果飞机有个什么三长两短,我们就能跨越天国的门槛了。相信我,跨越国家间的门槛未必比这个容易...

Okay,对现代艺术的扯淡观感到此为止,这个东西实在是见仁见智,扯淡的余地太大了。还是Willy Ronis的摄影展好,在北京能看到他的摄影展真是个大大的惊喜。啊啊,我那天一定是脑子进水了,为什么后来没回去把那两个短片看完呢,郁闷:( 和celery的共同观感是黑白胶片就是有品,没的说的。顺便说一句,这位和Doisneau一辈的老先生还在呢,97岁啦:)常有人引用他的一句话:"Je n'ai jamais poursuivi l'insolite, le jamais vu, l'extraordinaire, mais bien ce qu'il y a de plus typique dans notre existence quotidienne."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就是这样。







No commen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