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30, 2011

Run! 11/07/30 A cure

3.7km/20min, average 10.9km/h. Can sports cure allergy? Worth trying! The first 10 minutes, I thought that I was going to go back home at once, because the sweat was making me feel so itchy, but it got much better after 1km. I guess sports can cure allergy more or less.

View 2011-07-30 18:32 in a larger map

Monday, July 25, 2011

独行富士

目的地:富士山(山梨县,静冈县)
日期:2011/07/23 - 24 同行者:无
天气:晴

至登山口的交通
去路由东海道线至御殿场,而后换乘富士急的登山bus至须走口五合目。
归路由富士宫口五合目坐bus到新富士站换乘新干线回东京。

登山行程
須走口五合目 9:20
新六合目 10:40
七合目 12:40
本七合目 14:00
八合目 15:20
本八合目 16:00
九合目 16:30
山頂 17:30
頂上富士館 18:20

富士宮口 4:50
九合五勺 5:20
八合目6:30
七合目 7:30
六合目 8:30
富士宮五合目 9:10

独自爬富士山是件相当无聊的事情,因为这座山3000米以上基本就没花没草了,除了可以望远之外没什么好看的。而远景的变化是相当微小的,隔一段看一眼就好了,其他的时间就是爬啊爬...

从须走口五合目望上去,山顶似乎相当近。怀着这种错觉带来的轻松愉快的心情,我开始了爬升1800米的漫漫长征。

刚刚走出林子,还不到六合目,就有了可以远眺下界的地方。肾形的一湾清水是芦之湖,湖畔的神山是箱根第一高山,而我脚下的位置已经比神山还高了。

一开始还有兴致拍拍野花,而且也确实被我找到了一棵铁线莲和若干株山百合。超过2800米之后,这样的兴致随着植被的单一化也迅速消退了,只是机械的沿着之字形上升的山路走啊走,走啊走。

略有亮点的是在七合目以上就能看到河口湖了,再高一点的地方还能看到西湖,让我很憧憬在山顶绕火山口一圈时可以看全富士五湖。

这种期待在海拔3300米之后就完全被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疼不适驱逐了个一干二净。从八合目起,基本就是在挪步子了。差不多500米就要休息一下,而且休息的时候是在路边找个稍微宽敞一点没有尖石头的地方,然后就直接躺下了。九合目到山顶的最后一段竟然花了整整一个小时才到,看到山顶神社的鸟居时我差点没热泪盈眶。

不过慢也有慢的好处,比如在山顶处看到了恰好夹在山顶的两神兽之间的影富士。

绕过半个火山口到了顶上富士馆,晚上就住在这里,然后第二天由富士宫口下山。富士山顶的小屋一向以拥挤和高价而出名,好在我已经累得半死,顾不上挑剔什么,省了晚饭直接拍在地铺上就睡了。半夜2点时被一帮提前起床聊天等日出的大爷大妈们吵醒,头疼嗓子干,非常不爽,直接拿日语请他们安静点,然后倒回去又睡了2小时,4点起床,准备看日出。和我的美好愿望不同,一觉之后高原反应没有半点改善,反而加重了。早饭还没吃就是一阵反胃,胆汁都吐出来了,苦死了,呜呜。鉴于这种情况,我决定等太阳出来之后尽快下撤,估计到3000米一下就能自然好转。

天气还算给面子,彩色的云海很漂亮。富士宫口在山的西麓,所以下山伊始借着刚刚升起的太阳又看到了一次影富士。虽然高原反应得一塌糊涂,还是相当感动。

西麓的阴坡上还有少许积雪,我猜这些雪大概是终年不化的了。

随着高度的下降,我的高原反应也有一点缓解,不过只是一点点而已。在七合目以下终于又看到绿色了,真好。

富士宫口上下山是同一条路,常常得等在一边让上山的人先过,,另外坡度也比较陡,所以速度提不起来,下山大概花了4个小时。回程的车票比我预想得贵一点,差点买不起了,还好月票卡里还剩了不少钱,再和身上的现金凑一下,总算是凑够了。各位爬富士山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多带现金,在日本,这种一瓶矿泉水500-700、上个厕所都要300日元的地方很少的,比较不适应这种花钱的速度...

在回程的公交车上睡了一觉之后一睁眼,发现高原反应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无影无踪了。继续大睡特睡,在新干线上继续睡,到了家继续睡,终于觉得缓过来了。看来高原反应是治疗失眠的良药,hehe。

登富士山的tips两个:
1.找个人同去免得无聊
2.多带现金!

Wednesday, July 20, 2011

Back from San Francisco (3) - Stanford


去Stanford是陪小朋友campus visit,顺便实地崇拜一下培养出无数传奇人物的传奇学校。

和东边的Harvard有点像又不太像,Stanford也是一派新古典主义风格,但是白色大理石变了黄砖,所以更南欧风一些,倒是和加州的炎热夏天很和谐。虽然花纹都不再是石头雕出来的,而是水泥浇出来点,能在这么气派的校园里念书还是很幸福的。至少毕业典礼的照片都要气派一些不是...

希望下次有机会投中个会议之类的,或者哪位贵系的大牛师兄弟姐妹成了这里的faculty,邀请我过来玩 :)







Back from San Francisco (2) - Napa

托老同学的福,蹭他的车去了趟Napa。从三藩到纳帕的路很有点西部风格,沿路城镇不多,基本都是缓缓起伏的草场,一条高速公路蜿蜒于其中。



走了一段,路边开始有葡萄园出现。据说纳帕种植最广的葡萄品种是Cabernet Sauvignon和Chardonnay,都是很经典的品种。得益于这里独特的气候条件,从老藤中也能酿出New world的新风格佳酿。


去的酒庄是Qi同学强力推荐的,Castle di Amorosa,意大利古堡风格。据说酒庄的主体建筑是把意大利某个古堡拆了然后运过来一砖一石重新又搭起来的。这里的酒不在外面的店里公开销售,想买的人可以直接开车过来买,也可以写信向酒庄邮购。庄主说每年都有人从世界各地写信来邮购,大多都是在这里尝了一次之后就念念不忘的。看来的确好酒不怕巷子深!

我和小朋友合在一起多点了几样,尝了五种红葡萄酒和五种白葡萄酒,然后还有三种供餐后甜点用的dessert wine。别的不论,甜点酒中的一品GEWÜRZTRAMINER立刻让我惊艳了,当即决定买一瓶带回日本去。后来拿到INSAED的offer时就是开了这瓶来庆祝。

回去的路上再次路过China Slough,补拍一张。不知道这个名字从何而来,是不是因为各位硅谷小神童太impressive了,所以美国人民决定得命名个带China的地方纪念一下...

过跨海大桥的时候San Francisco Bay上起雾了。氤氲的雾气柔和了栈桥的线条,港口里的帆船仿佛即将溶化在雾气里。美国式的印象派风景啊!

Tuesday, July 19, 2011

Back from San Francisco (1)

对旧金山印象不错,到处都是上坡下坡,还有一堆很诡异的现代艺术作品分布在城里各个地方。当然,是除了天气之外的部分...“最冷的冬天是旧金山的夏天”这个题目原来不是艺术夸张而只是写实而已...

我比较怨念的倒不是最有名的金门大桥,而是另外两个地方。一个是这条七拐八弯的花街:

还有一个就是被称为Pink Ladies的维多利亚风格小楼。

著名的Pier39也去了,确实人很多,确实没什么好玩的,不过也确实看海不错。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Pier2这边周末的集市,有卖各种水果干的,是我的心头大爱啊!真后悔没批发一箱运回日本来。不过估计那样的话就该被海关扣下了,hehe。除了蔬菜水果奶酪之外,卖花的摊子也很个性,居然摆了各种颜色大捧的八仙花在卖。美国人民确实比较粗犷!

Monday, July 11, 2011

French National Day @ Tokyo

It's kind of funny to celebrate French National Day in Tokyo, but we do it every year here at the French Institute. French food, French music, and a loooooot of French people!

Attracted by the live latin music of Deldongoi, I visited it with Mai, a sweet Japanese girl from my German class last year. She is planning to start French soon :D The music was cool, but not many people danced along. Japanese are still relatively shyer...

Okay, now I should rewrite all these in French, well, let's do that later ;)

Sunday, July 10, 2011

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


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在竹桥,紧挨着皇居。这里就是东京的MoMA,除了美术馆之外在附近还有工艺馆和胶片中心,常有日本本土艺术家的展出。

我只在这里看过一次Paul Klee,在京都的时候错过了,本来就算了,结果几个月之后正好在东京赶上了,于是就看了一次。Klee的作品中使用了很多很奇特的手法,比如双面创作,剪切拼贴等等。展室布置得很用心,对每种手法都设置专题进行了介绍,让对Klee完全不熟悉的人也能够看得“懂”。

什么时候有空可能会去一下胶片中心,看看有没有好玩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