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8, 2011

地中美术馆

你可以问问身边的日本人朋友,我猜10个里面到有9个从未听说过地中美术馆的名字,甚至一半人大概连它所在的直岛都未必知道。国外的游客想来这里一趟可不容易,在到了东京或者大阪之后,比较方便的走法是先坐新干线到岗山,然后换地区火车到宇野(中间有时需要在茶屋町换车),然后坐船到直岛,然后坐岛上的bus到杜鹃庄,再换美术馆的免费班车或者走上个2、3公里。美术馆为了确保观感还会限制馆内的参观者人数,如果你正好赶上人满的时候,那么对不起,请在售票处先稍候片刻。掏出2000日元买了门票之后也并非转身就是美术馆的入口,而需要出门右拐再走上200米,穿过按照Giverny的植物品种布置的莫奈庭院。

美术馆的入口很不起眼,不施修饰的水泥墙,简单地写着“地中美术馆”几个字。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贯彻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念,把建筑空间依山而藏,从外面很难估计里面的空间到底有多大,而内部的设计也将诸多台阶、斜坡和回廊的功效充分发挥,进一步混淆了参观者的空间感。

馆内收藏的作品其实也并不多,一共只有4位艺术家的作品:Claude Monet,Walter De Maria,James Turrell,Tadao Ando。会远道而来专程造访的大多都是安藤fan,不过我比较土,是为了那几幅睡莲才从东京跑过来的。馆内禁止拍照,所以以下的图片均来自美术馆的官方网站

Tadao Ando(安藤忠雄)的作品就是美术馆本身。正如其名“地中”所形容的,美术馆的建筑基本深藏于岛上的小山之中,从外面看过去只能看到若干采光用的天窗。整个建筑只用了木材,石头,玻璃和水泥四种建筑材料,不施油漆,墙壁地板均为材料本色。走廊幽深昏暗,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气氛。馆内有竹方庭和石头方庭,同在直岛上的Benesse House也是他的作品。



最先看到的是Walter De Maria的作品。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如果圣殿骑士的传说是真的的话,那么圣殿骑士的教堂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分成两段的台阶一直延伸到房间的尽头,周围的墙壁上规律的挂着镀了金箔的多棱柱体,中间是纯黑的大理石球,映着天窗上射入的光线和观者的影子。从昏暗的走廊中初进入的人恐怕没有不受到震撼的。拾阶而上,大理石球上的影像会随观者的位置、视角变化而随之改变。不仅如此,从天窗进入的光线还会随着时间、天气的不同而变化。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奇幻”。岛内还有他的另一处作品,不过最近正在维护中,不对外开放。



Monet的作品是5幅睡莲,展示在白色的莫奈房间中。地面散嵌有浅色小块大理石马赛克,仿佛池塘的水面,在微风中漾起轻波。参观者在进屋前需要换专用的拖鞋,这样走路时不会发出恼人的噪音。没去过巴黎的Orangerie的人来这里大概会觉得非常感动,去过Orangerie的同学们可能会跟我一样有一点小遗憾。两处的布光手法很相似,都是间接引入自然光打亮整个房间,但是作品画幅所限,这里没有那种身在其中的临场感,而是觉得睡莲飘在浅白色的梦幻空间中,似远似近。5幅中的一幅是去年还是前年刚刚购入的,据说之前一进门右手边的墙面是空白的。查了一下Wiki,再之前那面墙上应该展示过从Asahi借来的一幅。



James Turrell的作品其实以前我是看过照片的,现在终于明白了亲身感受和照片有多大的差距。他的作品让我不敢看第二遍。在刚刚经历过东北大震灾之后,本来就觉得生活有一种不真实感。在看过了他的作品之后,感觉像丢了魂一样。地中美术馆所藏Turrell作品有三幅:Afrum, Pale Blue(1968),Open Field(2000),和Open Sky(2004)。Open Sky也使用了天窗从自然借景,但在窗户上做了手脚,可通过照明进一步加以改变。Open Field就是让我丢了魂的那幅。台阶的尽头是一面墙,墙上有一片长方形的区域闪着诡异的蓝光。解说人员一声请之后,我们一组人犹豫着登上了台阶,竟没有一个人能分辨出这蓝光后面是墙还是入口,就连伸出手去试探都不敢。直到解说员开口请大家走进蓝光后面的"open field",我们才鼓起勇气抬脚迈过那最后一节台阶。蓝色光幕之后是一片迷茫的蓝色空间,分不清哪里是尽头,也分不清地面是水平的还是倾斜的。那种空间感丧失的感觉真是让我印象太深刻了,以至于都忘了回头再去感受一下不同光线条件下的Walter De Maria的Time/Timeless/No Time了。



关于地中美术馆就先写这么多,下次写写直岛这个艺术之岛上四处散布的艺术作品。

No commen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