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31, 2007

风里的一颗心 / A heart in the wind



那天在一棵枫树下等了你好久,
想用枫叶拼出一颗心送给你。
可是风那么大,
把我的心都吹碎了。

That afternoon I waited for you in the hurst,
and with the maple leaves I mosaiced a heart.
But the wind was so strong
that it broke my heart before long.

Wednesday, May 30, 2007

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3)

//还有一点废话。

我觉得自从认识Bb以来,我人生里的重大决定都和他多少有点关系,比如计划出国,比如最终没有出国,比如学二外(啊!我忘记写大三的时候他下了二外日语我下了二外德语然后一起去八食堂吃牛肉拉面的事情了...)。很多平时生活里的习惯也是和他来往的时候养成的,比如和男朋友并肩走路的时候喜欢拉他的袖子,比如无论心里多在乎都会在面上装出一副不在乎的神气,比如倾囊而出去买喜欢的书。

我们从未真正意义上的在一起过,最亲密的接触仅限于走路的时候他默许我拉着他的袖子而已。但那时,他对我的意义就像是悬崖边的一堵墙,让我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勇敢尝试而不必担心掉下去;后来,他是那个给我送伞的人,平时或许不再遇到,但下雨的时候,我知道会有人替我撑起一片无雨的天空;现在,我渐渐学会靠自己一个人把生活画成一个圆满的圈,只有在某些特别的日子里才会想起他,而想起的时候也不再有苦涩和遗憾。

其实正如Bb所说,很多当时觉得无比深刻的感情后来都会被淡忘。比如我去查对以前的日记才发现前两篇了写错了很多细节,比如表白那一次并不是在新年而是在中秋,又如那个北操旁边让我念念不忘的拥抱其实发生在劝我不要分手的时候,还有很多以前觉得很重要绝对不可以忘记的事情刚才写的时候都忘掉了。可见时间真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想不忘真的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一定要写下来,这样才可以一直记住。不过反正我就是借着一点往事的影子随口胡诌一下而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嘛,嘿嘿...

提前祝男主角原型Bb生日快乐,对我笔下歪曲事实的部分不要介意,反正你现在和mm幸福得很,hoho :)

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2)

//本来没打算写这么罗嗦的,没办法,裹脚布风格又起作用了...

这次他的态度和上一次我要和男朋友分手的时候截然相反,苦劝我不要接受,说那个人并不适合我。记得那个晚上我们站在北操旁边的某盏路灯下面争执了很久,他一直劝,我还是一直一根筋地听不进。那时宿舍楼要熄灯锁门的,到了不得不回去的时候,我急了,大声对他嚷嚷:“他就算不适合我,但他至少会对我好,会让我幸福,你不让我和他在一起,那等你找了女朋友之后我怎么办?我老了怎么办?”而后就开始大哭。他愣了一下,给了我一个轻轻的拥抱,轻轻叹了口气说:“真的想答应他就答应吧。放心吧,你会幸福的。我不是还是一个人么,等你我都30岁了还都是一个人的话我一定给你一个机会,你放心好了。”有了这个莫名其妙的 30岁之约垫底,我很安心地投入那段新感情之中。只是确实被他说中了,那个男孩子并不适合我,后来我因为他很吃了一点苦,最后也还是分掉了。

之后Bb和我并没有回到之前那种密切的来往,毕竟不同于刚入学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要为将来打算了。更重要的原因是,吃了一点苦头之后,我愈发觉得其实Bb才是我的“真爱”,半真半假地对他死缠烂打起来。他是一直想出国的,于是我也跟着盘算出国,去新东方上课背红宝书考G考T。专业课的实验也麻烦得一塌糊涂,我还对电脑游戏上了瘾,所以大半时间都窝在电脑前面。他也玩游戏,不过似乎只玩英雄无敌3,我每次去他家都会花很多时间看他玩这个。我挺好奇地也下载了一份装在我的机器里,试了试觉得太复杂了不好玩,不过也因为他喜欢玩的缘故一直没舍得删。谁能想到,这一没舍得就直到五六年之后,当我在九江实习百无聊赖的时候,终于打通了这个老游戏的全部剧情关卡,然后才删掉了它... 我真是个变态,真的,往好听了说就是有恒心有毅力,往难听了说就是纠缠不放。这一点从后来Bb出国的计划无疾而终,而跟风的我却老老实实的考了T考了G(还考了两次G!)就能看出来。当然,最后我也并没有出去,所以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反正我那时候想出国多半是为了继续待在Bb附近而已,既然他留在了北京,我也不觉得不出国有什么遗憾。

大学四年里我只对Bb表白过一次,是在最后一个新年。那时我们的关系因为我追他躲的缘故一路疏远,个把月或许也见不到一次。他们班借了广播台的播音室K歌庆祝新年,我从朋友那里得到消息,决定赌一把,把话挑明了,死心也要死个明白。不过说时容易做时难,那天晚上我在播音室门口转了半天也没勇气推门进去,还是后来有他的同学出来看到我在门口徘徊于是叫了他出来。就在广播台那个窄窄的走廊拐角处,他对我说让我忘了他,说他明白我对他的好,但他是不可能爱上我的。对话的细节我已经记不清了,也许当时就没听清,因为我在那里一直哭一直哭。他说到后来也眼圈红了,但只掉了一滴眼泪而已,真的只有一滴,不过这是我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见到他掉眼泪,而且是为了我,一滴我也很满足了。那天我第一次明白了心如死灰的感觉,一个人在某个十字路口旁呆呆地站了很久很久,如今记得的只是亮黄的车灯一道一道掠过身旁。

后来我就回去了,再后来我又喜欢上了别的人,被拒过也拒过人,开心过也失望过。只是再回想起那晚之前的事情都觉得恍如隔世,从此再写不出纯情小白文,只会这样平铺直叙、唠唠叨叨。不过我想我真的很坚强,因为我一直念念不忘。

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1)

// 从M.J.那儿看到这一句,偷来当题目,哈哈~ 我有个预感:这一句将会是是全文中最精彩的一句,拜林夕,写流行歌词都能写出这么经典的句子。

谨以此文贺与Bb相识之后他的第十个生日。

认识Bb那年我14岁他15岁,不过我看起来像是14岁,他在14岁的我眼里像是25岁。那时候略略看过一点武侠小说,知道少侠们虽然年轻,但往往都无知自大鲁莽,那种锐气逼人的其实算不得真正的帅,要少年老成如珠玉般光华内敛的才好。于是心怀对Bb的好感,就擅自把他归入了后面一类,盲目崇拜起来。这好感其实来得有点缘故,当时我对同班的某帅哥非常倾心,穷追不舍(注:该帅哥属于前一类,春秋冬季常着一长风衣出没,我就是拜倒在其风衣襟下,hoho。可见我当时虽然明白内敛的层次更高,但是还是喜欢拉风的...)。而Bb不幸是帅哥的同桌,常在美术音乐之类老师不甚管的课上被我威逼利诱着跟我换位子,于是就可以常常看到身材高大的他在第三排我的位子上尽量用课本隐蔽自己,以免引起老师的注意,而我则抓住机会对帅哥大灌迷汤。虽然他口头上对我对帅哥的追求攻势很不以为然,一直做悲观预言,但实事求是的说,他真是帮了我很多忙。后来我幸福地跟帅哥出双入对的时候,他幸福地换了个同桌,终于不用再在课本后面躲躲藏藏了。不过接下来的麻烦就是我跟帅哥吵架的时候就赖在他身边哭鼻子,记得他不怎么会劝人,翻来复去就那两句话:“放心啦,他是真的喜欢你的啦,很喜欢很喜欢的。”呃,由此可以推测我当时抱怨的都是诸如他到底喜不喜欢我、他喜欢我到底有多少之类,惭愧的是似乎现在我要是抱怨起来似乎还是这几句,汗...

只有一次是不同的。帅哥被我的小心眼气得受不了,躲在图书馆里不肯回来哄我。我抱住Bb的肩膀大哭,曰:他不喜欢我,你也不喜欢我,你们都不喜欢我!Bb当时就被我的幼稚逗乐了,让我放心,说帅哥喜欢我,他也喜欢我,大家都喜欢我。我还不依,说你怎么会知道别人到底怎么想,他被噎得苦笑了半天,说那我至少可以确定我是喜欢你的,这下你总放心了吧。那时候知道他这句话是开玩笑的,然而却真的放了心,抹抹眼泪,开开心心地去图书馆找帅哥道歉去了。后来他在电话聊天里说,很看好帅哥跟我,承诺结婚的时候会送个红包。经过讨价还价,后来约定为会送个大红包,可惜这个大红包的约定似乎是没机会逼他兑现了,可惜。

上大学之后,我做的第一个重大决定就是跟帅哥分手,只为了一点他买课本的时候没帮我买这么一件小事。现在我死活也想不通那时候我是怎么想的,现在我只要能自己买书,肯定不会让别人帮忙代买的。Bb死劝我不要分,从过去分析到现在分析到将来,从物质层面分析到精神层面,论证我跟帅哥在一起会幸福的,但我的一根筋脾气上来什么劝也听不进去,任他来来去去的劝就一句话:分!就要分!非分不可!最后他劝累了,叹了口气:分吧,你自己将来不要后悔就好。

于是就分了。Bb怕我伤心,天天陪我吃饭上自习。其实说他陪我并不准确,是我先逼问加观察得出他的活动规律,然后天天上演“偶遇”。他的课表我也有一份,在同一个楼里上课的时候还能在课间溜过去串个门,一起排队打开水聊个天什么的。晚自习的时候我从不占座,直接去他常出没的教室转悠一圈,挤占他身边的那个位子就是了。偶尔有一次找不到他,下自习后必然打电话扁他,第二天早上他会陪我吃早饭作为补偿。他的宿舍就在我宿舍对面那个楼,从我的窗户能看到他的窗户,我无聊的时候就守着他的窗户看,时常能偷窥到他的身影,哈哈。军训的时候曾搞过一个烛光晚会,我窝藏了用剩的半截红烛。在大一那年他生日的那个晚上,他大概不知道我曾在他窗前点起那支蜡烛,许下让我们一直这样快乐的心愿,而后悄悄地吹熄了那小小的火苗,小心翼翼的包好收藏起来,现在那支蜡烛仍静静地躺在我宿舍的一角,但我再也没有点燃过它。

大学生活里太多回忆都和他有关,下雨的时候打的是他的伞,大风天披的是他的外套,第一次舞会是他带我去的,第一次当拉拉队也是为了他的篮球赛。他宿舍的人我都认识,我宿舍的人也都认识他。白天没有遇到的话,晚上熄灯之后,我会打个电话给他,聊上半个小时,现在已经完全想不起聊过些什么,但是那种快乐的感觉一直记忆犹新。不过他并不是我的男朋友,根本从来没是过。我不是没有想过,但是已经拥有了那样纯粹的快乐,是不是男女朋友又有什么关系呢,也许不是反而更好一些吧。他似乎追过几个mm,但似乎并没有正经开始交往的,于是我一概不清楚。先由于开始了一段新感情而从这段友谊里淡出的人反而是我。

断线断线断线

从非典那年开始学着打网球,到现在也四五年了,据师傅说,最近我的球艺进步非常缓慢——没有进步的委婉说法。但是上周日打球的时候,我无比激动地发现,球拍上有一根线马上就要断了!这是第3还是第4根线,忘了,反正前面几根都是走线太厉害就直接剪了重穿了,这根穿了倒是确实有段时间了,快一年了吧?自从发现线快断了之后,打几个球我就要观察一下有没有多磨细一点,把师傅气得哭笑不得,教育我“你根本没打上力量,断什么断”。呃... 还真被他说中了,最后只连着1/5的样子了,可是还是没有断,不过这周末肯定能打断了吧... 最郁闷的是断的地方不太对,比正常的位置靠下了很多,说明击球的位置不对,呜呜。拍线的目前状态请看图。

Okay,解释完毕。承蒙帅哥美女们关心,问我是不是读博读得要断线了,特此澄清:) 读书这个东西,对我而言不算是个苦差,只是读了这么多年也不算是什么乐事就是了。上周末回家,我妈来了一句“你怎么还没读完啊?都读老了!”当时我就吐血若干升,ft,我没退学走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照顾他们的感受,他们还嫌我读得太慢,呜呜... 人生凄苦啊!

Saturday, May 26, 2007

六一快到了

预祝各位儿童,尤其是弱智儿童们,节日快乐!

为了积攒人品回报社会,我计划六一那天去星星雨做志愿者,希望能够如愿。六一之前还有点其他相对比较重要的事情,事关毕业、工作大局,希望统统都能如愿,sigh,人生真是挺凄苦的。六一当天晚上计划按传统喝一杯,以遥祝某帅哥生日快乐心想事成。其实倒也不算是太遥。

一会一个由计算机改行摄影的哥们要去做他的第一次面向专业人士的报告了,也祝这位小朋友好运。能把前5年10年里学的东西都扔了搞新的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从保研之后就开始犹豫着想改行,现在直博都熬了一大半了还没下定决心,实在惭愧。为了表示对帅哥小朋友的支持,计划给他的照片写点东西,然后在flickr上开个相册,和图片一起找个合适的pool贴过去赚点人气,赚得一点是一点。不过其实他自己写东西写得比我好,ft。

另外,发现我属于人际关系白痴类型,非常苦恼,但又无计可施,郁闷... 怎么办?怎么办??

Monday, May 21, 2007

赞美M.J.

在说清华mm跳楼的一篇之后紧接着回忆伟大的M.J.师兄的二三事,不知情的千万不要认为二者有什么联系... 本文仅仅是再读《十年》之后的一点点感慨而已。对M.J.的崇拜如滔滔江水,实在不吐不快。

M.J.是我长时间以来崇拜的偶像,因为他不仅是技术达人,且文采飞扬,更兼为花鸟鱼虫之友。据说多年之前,M.J.也曾剃过板寸的,不过在我有幸认得他的时候,他已固定为瘦且长发飘飘的形象,时而羞涩一笑,倾倒无数mm芳心。

崇拜M.J.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想学的东西都学得很快,想做的事情都做得很好,而且一直很拽,即便他因为拽而吃了不少亏还是继续拽下去。举个例子说明一下M.J.的伟大:他进大学的时候还是很不熟悉花花草草的,连二月兰都不认识,据说他本科毕业的时候也还没分清迎春和连翘,以《二月兰》一文中他自己的话为证。但是当他读研的时候,俨然已经成为水木Botany版活植物志,大家见到不认识的花草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问M.J.”。他硕士毕业离开清华的时候,留下了一份有关清华野生植物的照片资料,是迄今为止最全的。与其他几位奇迹一样,M.J.一直拒绝承认自己名列“八大奇迹”之中,然而他的奇迹事迹早已伴着冬不拉传遍了草原,由那句“本系及家属除外”的普及程度可见一斑。

如果你看完之后和我一样崇拜M.J.同学,那么请看这里:http://baleine9.spaces.live.com。相信看完之后你会更加崇拜他。

Monday, May 14, 2007

清华跳了个mm,sigh

我在这个园子里待了11年了,第一次听说有mm想不开到这个地步的,希望她不是不慎失足掉下来的,那简直是更郁闷了。今天晚上我决定远离窗户,想想就觉得难受。刚才还在抱怨最近太郁闷,这么一比我还是算很不郁闷的了。

逝者安息,生者珍重,sigh。

Sunday, May 13, 2007

Before Sunset

大家好,我终于交上了本学期最后一个deadline,下一个就是暑假之后的事情了,总算可以先喘口气了,pfff。

下午在deadline之前30分钟提交了论文之后就出去逛超市了,不过脑子好像还是不怎么工作,明明已经屯了一管牙膏了,结果又买了两管,而且其中一管还是跟屯着的那管一模一样的,倒。然后还买了些更无厘头的东西,比如一盒水彩,一盒蜡笔,一盒彩色铅笔... 下楼之后才想起来忘了买个涮笔的杯子了,不过可以随便拿个什么罐子凑合了。好久没碰这套东西了,上次玩这些好像还是我前任还是前前任某年过生日的时候涂了两笔送他。汗,前前任,我有这么滥交么?有空一定好好反省一下-___-

言归正传,今天废话的主要目的是推荐一个电影:Before Sunset。04年的,还不算太老,是比较老的那个Before Sunrise的算是续集吧,十年还是九年之后的故事,风格还是一样,全是对话,演员也还是那两个。从巴黎回来之后第一次复习这两个片子。Before Sunrise是在维也纳拍的,我只能认出他们坐公车的时候路过的大教堂,那个摩天轮我知道在哪里,但是没去过,剩下的就基本不认识了。Before Sunset是在巴黎拍的,能认得的稍微多一点。一开头,看到那个Shakespear & Company我就乐了,hehe。后半段沿着塞纳河的那段比较熟悉,巴黎圣母院和那几座桥都很好认。

以前看的时候一直认定是Celine负了Jesse,因为是她没践当年的车站之约,不过这次看了一半忽然就想法完全不同了:她当年没去是事出有因,后来她整整十年没嫁啊,Jesse可是连小孩都有了,虽说他是号称奉子成婚的吧,可是... 所以说没有谁对不起谁这一说。总之,人生就是凄苦的,浪漫的故事统统是假的,存有希望的就必然会绝望的,投论文就必然会被拍的... 好吧,被你看出来了,我想说的其实就只有最后这一句:P

btw,但愿读博的最终都能毕业的...

Saturday, May 05, 2007

More about Aftershock

Well, as the requirement of a friend, I'd like to write even a bit more in English about the exhibition Aftershock, and more pictures of the works I like.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any of them, please ask google for more details. I think enough keywords are given here ;) By the way, it seems that I still can't accept art forms which are more modern, since all the works I like are photograph or video. Well, it's not my fault, is it? :p


1.Gillian Wearing, Sixty Minute Slience, 1996


The artist makes a group of cops sitting in front of the camera as if they are goint to take a group picture for 60 minutes. In the video, we can see how they cann't bear any more to hold still. Actually I only watched it for 10 seconds, because I don't want to be involved in it. According to my understanding, for this work, how the spectator becomes unpatient during watching is also a part of the work.

2.Gillian Wearing, Signs that Say What You Want Them To Say and Not Signs that Say What Someone Else Wants You To Say, 1992


This work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pictures. Only two pictures are shown in Beijing Capital Museum this time, and I pick the one I like more here. I like it because of the light, and the words written: "Everything is connected in life. The point is to know it and to understand it." A friend always tells me that "There is no coincidence in the world." I think he will also like this picture, hehe.

3.Tracey Emin, Monument Valley, 1995


I don't like her grandmother's chair, but I like her idea of sitting on her grandmother's chair in a vast valley, reading her diary which records her past. Her other works about her bed and tent are also quite interesting. It's a pity that they show a cleaned version of her "My Bed" this time. Hey, that's much less interesting!

4.Sam Taylor-Wood, Ascension, 2003


The body lying on the ground, dead; the soul is dancing over the dead body, following the hope of brightness indicated by the white pigeon. Its meaning seems clear to me, an excellent work shown the moment right after death, or, to be more specific, between life and death.

5.Mark Wallinger, Threshold to the Kingdom, 2000


Aha, another very interesting one, but maybe a bi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for European countryt citizens. A video played in a very slow speed, with the Messiah as background music. As the artist said, "kingdom" referred to both heaven and the UK. He chose the international arrive gate of an airport as the object, which is both the gate between sky and ground and the gate between UK and other countries. Believe me, it's not easier to come to UK than to come to heaven for some people. Eh, you just can't imagine how troublesome it is to apply for a visa, pfff.

《余震》观感

昨天拉着celery去了趟首都博物馆,本来是冲着Willy Ronis的摄影展去的,买票的时候发现《余震》原来也是在这里展出,索性买了张通票一起看了,hehe。

先说《余震》。总体感觉是现代有余,抽象不足。怎么说呢,需要附加解释的作品太多了。以Marc Quinn的Innoscience为例,如果你不知道这是以他的小儿子为模特,以一种牛奶替代品和蜡为原料,而他的小儿子则是个牛奶过敏者的话,根本无法把握作者的意图,而弄清楚这背后的种种缘故之后,作品本身反而变得有点多余了。捡我印象比较深的几个随便扯几句,不要见笑,嗯。

Innoscience


Gillian Wearing的两个作品我都很喜欢。Sixty Minute Silence在看简介的时候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伙着制服的警察做拍集体照状,对着镜头一坐60分钟,从一开始的正襟危坐到最后集体崩溃。不过实际参观的时候我扫了一眼就走了,因为没坐的地方,我穿的裙子,不方便坐地上看,站60分钟就算了吧,ft。另外一方面,我比较畏惧自己成为艺术品本身的一部分,而这个作品,我认为它实际上是把观者包括在其中的。片中的警察们面对镜头渐渐不耐烦,而观者面对幕布是否也是渐渐不耐烦,从而由一开始的聚精会神到后来起身离开呢?所以我选择就根本不要看了,但这个作品我仍旧很喜欢,因为它可以说是震慑了我。Wearing的另一个作品是Signs that say what you want them to say and not signs that say what someone else wants you to say中的两张照片。个人偏爱写着everything is connected in life的那张,因为我有一哥们特别喜欢跟我说there is no coincidence in the world,hehe。

Sixty Minute Silence


Signs that say what you want them to say and not signs that say what someone else wants you to say


Tracey Emin的几个作品都是跟她自己的生活有联系的,可以说她力图展示的正是她自己的生活。据说这姐姐的生活是有一点混乱的,曾经有一个作品是在某段时间跟她在一个帐篷里睡过的男人的名字,汗... 不过这次展出的作品显然都不是这种的。My Bed本来是这种的,但是这次展出的是收拾过的整洁版,ft,这个就没意思多了。There’s a lot of Money in Chairs和Monument Valley是一种对于过去的回顾,我比较喜欢后者,因为它借助一把祖母的椅子超脱出了仅仅对于个人的往事的回顾这个范畴。

There’s a lot of Money in Chairs


Douglas Gordon似乎是这次展览中比较受欢迎的一个。我在网上搜到的评论大多都提到了他的croque mort,就是那个红房间。但是这个作品我非常非常不喜欢,感觉压抑且恶心,不是说它不好,就是我不喜欢而已。10m/s我也不喜欢,看了一点介绍,这个作品的含义相当丰富,我现在还没想透,不过他选择的题材本身太冷酷了,不喜欢。

Croque Mort


10m/s


Sarah Lucas的作品非常幽默。Self-Portrait Portfolio是一组自拍肖像,艺术家本人是女性,但是在这组肖像中偏偏都摆出了非常男性化的姿势,比如叼着烟,大岔着腿坐等等。

Self-Portrait Portfolio


Sam Taylor-Wood这次展出的3件作品中有两件是表现生命的,还有一件Five Revolutionary Seconds VI大概是关于人类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孤独之类的,我没仔细听配音。A little death是快放的一只动物尸体腐烂的过程,我看了第一眼没看明白是什么生物,但立刻知道这是什么,于是立刻就不看了,我对这类东西的抵抗力相当低,ft。后来和celery同学一起又看了一会,这次看到的是开头部分,我们觉得是只兔子,看网上有人说是绵羊,不过是什么动物并不重要啦。说实话,我觉得这个和Corque mort一样,太冷了。Ascension,这个的意象在我看来挺明白的,地上躺的人是死去的身体,正在舞蹈的人是灵魂,而他头顶的白鸽是希望,或者说是一个目标,灵魂所希望追随的东西。那么舞蹈所表现的就是挣扎,可以看成是生死之间的挣扎,也可以看成是死亡之后灵魂试图脱离肉体的挣扎。

Five Revolutionary Seconds VI


Mark Wallinger展出的是两个短片,Royal Ascot和Threshold to the Kingdom。Royal Ascot据说是讽刺皇室的,没仔细看。Threshold to the Kingdom是慢放的国际机场到达口的情景,配乐是弥赛亚。据说艺术家本人说过这里Kingdom是双关语,既指大英帝国,也指天国。我自己的理解:为什么用飞机场的国际到达呢?机场意味着是从天上来,国际意味着从别的国家来。如果飞机有个什么三长两短,我们就能跨越天国的门槛了。相信我,跨越国家间的门槛未必比这个容易...

Okay,对现代艺术的扯淡观感到此为止,这个东西实在是见仁见智,扯淡的余地太大了。还是Willy Ronis的摄影展好,在北京能看到他的摄影展真是个大大的惊喜。啊啊,我那天一定是脑子进水了,为什么后来没回去把那两个短片看完呢,郁闷:( 和celery的共同观感是黑白胶片就是有品,没的说的。顺便说一句,这位和Doisneau一辈的老先生还在呢,97岁啦:)常有人引用他的一句话:"Je n'ai jamais poursuivi l'insolite, le jamais vu, l'extraordinaire, mais bien ce qu'il y a de plus typique dans notre existence quotidienne."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就是这样。